
说起汝城文化,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以古祠堂为载体的理学文化、以“香火龙”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半条被子”故事为品牌的红色文化。其实,汝城还有一张鲜为人知的文化名片--汝城岩洞文化。
汝城岩洞的形成源自它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交汇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壳运动,让两大山脉板块相互挤压,出现灰岩低丘陵。这些丘陵面积广,基岩裸露,溶斗、岩洞多域散布,独特的岩洞风貌由是生成。
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岩洞有县城以北的连珠岩、清风岩、永丰岩、龙珠岩、鹿角岩、罗家岩、盘形岩、县城以西的白石岩、仰天岩、水通岩、留福岩、西石岩、厚坊岩、周家岩、观音岩和县城以南的相公岩、通天岩。
厚坊岩
汝城岩洞大多幽深层磊,纡回奇险,玲珑万状,不可胜纪,但景象各异。厚坊岩洞顶悬石欹垂,犹如宝盖,滨水石壁布满玲珑的天然图画,或若亭台楼阁,或若云山花卉,奇形怪状,精巧入微,洞中石罅蝙蝠穿梭,缘石笋倒栖十余丈高。连珠岩则左右环山,负土而出,时起时伏,如一串珠子蜿蜒相续,四山环拱在外,溪流屈折其中,丹崖翠壁,千态万状,里面有小潭,潭光澄澈,韬涵太虚,自西北方向而入,则叉牙清泠,潆潆洋洋,景象焕然。西石岩往里面看去,只见层冰峨峨如雪山,石逗青霭,其中暗泉呼呼如泻,上悬石乳如蜂房,下垂者大的如杵,更大的如毂,流水潺湲,或如促织鸣,或如摇环佩,二里外,外狭而中阔,山泽通气;三里外,水啮石为泽,水面宽数丈,水深无际,需借助小舟方可渡去。而白石岩外险中夷,岩中生岩,白石、仰天、水通三岩奇险,互为犄角,石壁泉流汩汩作响,四季充沛,其中白石远望如雪。清风岩凉风习习,石柱嵯峨,石笋玲珑悬空,有条岩痕像是龙行的故迹,缠着两个小水池,水池周遭都是石头,水色晶莹,水深数尺,石龙盘踞,龙鳞历历如画,龙角依石窍而倚,几处如田块的岩石,纵横层叠,再深处,则石液凝结,烁烁发光,有如散落的星碎,下垂如佛手柑,奇形而怪状;有石似鼓,用手轻轻击打,铿锵作响,用足踏地,鼓声坎坎。留福岩居山峰的顶端,矗起半空,仰视岩顶,天光数丈,深入其间,石柱百尺,有石或如木樨,簇蕊可摘,或如鳖衣,击之铿然,或色如古铁,或莹洁如玉,尤其是群石森立,巉峭无比,面目狰狞,一阵一阵的岩燕与蝙蝠争巢,唼喋有声,岩中深湫,俯身看下去,惊魂欲坠。
连珠岩洞口
汝城岩洞最不缺神话传说,这给汝城岩洞染上了离奇而神秘的色彩。其中,发生在连珠岩、通天岩的两个传说,在当地最为家喻户晓,也最为经典神奇。
地处汝城县城以北土桥镇境的连珠岩,俗名“洞灵山”。相传天旱年生,只要人们祈祷于岩中水潭,便能兴云降雨,于民大利,故得灵名。清咸丰九年,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率部在洞中安营扎寨。时值汝城大旱,用水困乏,庄稼枯萎,唯洞内有清泉溢出,冀王发现后,便凿二坑储蓄,令部下每日供送清水给百姓,以解旱渴。冀王率部走后,一百姓进洞挑水,意外奇观呈其眼前:两蓄水坑,一个流满茶油,一个盛满食盐。消息一传出,前来挑油挑盐的村民络绎不绝。为满足大家需要,一和尚欲拓宽源头,企图增多油盐,未料,在源头一凿下去,但见缝里白烟直冒,油盐顿失,再也不见流出了,甚至清泉也减量了许多。
通天岩,座落在跨境县城以南井坡镇与延寿瑶族乡的白云山(仙),又名“锯板岩”。唐朝末年,潭州王氏三兄弟仲真、仲魁、仲良因逃避乱世来到这里锯木为业。他们每天以所锯木屑当香而焚,感动了观音菩萨。一天,兄弟三人锯木半天,饥肠漉漉,却又无充饥食品,于是兄弟们四处寻找可吃的食物,几遭转悠,终于发现地上一颗桃子,三兄弟垂涎欲滴,立马分吃,只是两个刁钻的兄长分吃的是果肉,厚道的弟弟仅吃了个桃核。吃完桃子后,三兄弟顿感身轻如云,飘然若仙,一会儿却不见了人影。原来那颗桃子是观音菩萨赐给他们的仙桃,兄仨吃后遂得仙道,真身化成了岩前三座形似锯板的石崖,其中,立中略高的一座,就是那个吃桃核的厚道兄弟。数月后,有个云游到这地方的峨眉山和尚,见锯板岩云蒸霞蔚、晨托朝日、暮驮夕阳,自幸碰上修行弘法的好地方,便四方化缘,在锯板崖下依傍天然岩洞修了座庙宇,从此,一年四季总有来自湘粤赣三省的善男信女到庙宇求寿、求嗣、求禄、求福,若缝庙会时日,岩洞则香客如织,热闹非凡。
相公岩
《汝城县志》及汝城一些乡土史料,均载有一些历史人物在汝城岩洞的活动情况。与他们相关的岩洞故事,成为一些历险探访汝城历史人物轨迹爱好者的香饽饽。
有两个汝城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与相公岩、白石岩的历史佳话,自古至今,都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美谈。
他俩是:唐丞相宋申锡;明太子太保朱英。
宋申锡,汝城县泉水镇石塘人,天资聪颖,年少时结庐于相公岩的石罅间,时常躲在岩里读书习文,韬光养晦,后擢进士第。太和二年,迁中书舍,时值宦官权宠震主,神策军中尉王守澄跋扈尤甚,文宗皇帝李昂不堪忍受,与宋申锡策谋,拟革除王守澄。太和四年,宋申锡引王璠出任京兆尹,并密告革除王守澄的帝旨,不料王璠漏言,王守澄亲党获其信息。次年,王守澄派人反诬宋申锡与漳王谋反,致使宋申锡由同中门下平章事先后贬为太子右庶子、开州司马。然而,宋申锡为官约身谨洁,居要位而以公廉为己任,四方贿谢,一概不受,《中国宰相全传》述其事略:“既被罪,有司验劾,悉得所还问遗之状,朝野为之叹息”。太和七年,宋申锡感愤而卒,开成元年,诏追复为尚书右丞、同书门下平章事,归葬汝城县城以北的君子岭,谥曰“文懿”。其族人为弘扬先祖之荣耀,曾在相公岩依宋申锡原结庐遗址建“文昌阁”,勉励后人要传承家学,不忘功德。相公岩因此而一度成为邑人倾慕的读书求学之去所。
朱英,汝城县外沙村人,明正统十年,考中进士。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广州布政司参认、陕西参政、福建右布政、陕西左布政。明成化十年,升为左副都御使,巡抚甘肃,先后陈述安边28事,积军饷银30万两。有人说这件事应当上奏朝廷邀功,朱英却说:“积聚银两,储备粮草是守边疆大臣份内的事,怎能以此去请功?”明成化十一年,他奉命总督广西广东,这年两地僮、瑶人民相继起义,明军将帅肆意妄为,甚至以杀戳邀功。朱英到任后,立马查明情由,整顿队伍,约束将士,制止杀戳,并将僮、瑶同胞编入户籍,从事耕作,并免征赋税三年,起义得以平息,朱英受到皇帝嘉奖,被升为右都御史,享受一品俸禄。明成化二十年,奉绍进京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其间,他借鉴任两广总督时,在马平、阳朔、苍梧、荔蒲等县平乱,当地民众以石岩御匪乱的经验,具文《请砌白石岩门疏》奏请宪宗皇帝并获恩准,在白石岩洞口,甓砌城堞,让附近村民在洞中“平可嬉,乱可保”。兵荒马乱时,岩中置廒仓、养鸡豚、备牛种,避难村民依岩以居,日出而耕,夜返而宿,蹈危逾险,保全无恙。
白石岩
汝城岩洞有不少崖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如,连珠岩洞内崖上的“湖湘胜境”;白石岩拱门左上方崖壁上的“白石岩”、洞口崖壁上的“别有洞天”、洞内崖壁上的近800字的《白石岩避乱记》;相公岩石窍额上的“得窍”和洞内崖壁上的“石压笋傍出,岩高花倒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惜的是,这些崖刻不少没能经受住天长地久的岁月侵蚀,或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或崖塌消失,成为了汝城一笔有遗憾的文化遗产。
除了留存于岩洞的崖刻,汝城历朝县志、部分姓氏家谱还存有不少吟咏岩洞的文字,或诗,或跋,或赋,不是记史、述胜,就是言志、抒怀,加持、厚重了汝城岩洞的历史文化底蕴。
《汝城民国县志》收集有以汝城岩洞为题材的文字30余篇。其中,诗、记等内容丰富,语言典雅,不乏佳什。尤其一些同题作品,风格各有千秋,风味却流脍人口。同是《连珠岩记》,同是写与同志者共游,明进士范永銮写了近600字,细描详述如工笔,清岁贡范仲易却不足300字,简言概述像写意;前者喟然叹曰:“珠岩异态,举在目中矣,诸君怀抱利器,其将何所建白,嘉斯会之不偶乎?”不负鸿鹄之志;后者行笔云淡风轻:“余性耽幽静,每当风景清佳,心旷神怡,与二三同志郊外之游,栖兰若,澡涅盆,抖擞风生一观如幻。”尽展高洁性情。清时汝城县令盛名誉《游白石岩》“松篁岩壑昼阴阴,异景天开古洞深。虚谷缓声山鸟应,寒潭幽咽水龙吟。到来簪组何心系,归去烟霞有梦寻。几日吏庭无一事,正堪消忧涤尘襟。”借“游”释怀,一吐为快。后来,同朝的湖湘著名理学家、湖广地区“南北分闱”首倡者郭远与其唱和,题《白石岩和盛邑尊韻》:“中林飞瀑布,碧洞锁云深。石出龙蟠舞,山空鸟弄吟。新香幽处赏,好景望中寻。一啸清风爽,壶天荡阔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则委婉含蓄。
汝城岩洞周边大多郁林积聚,境象幽雅,既宜修身养性,更宜习文研学,有书院便依岩而设,成为了岩洞一道烘云托月的陪衬。保存于今最为經典的岩洞书院,当数设在白石岩右侧半山腰的“白石书院”。这书院始建宋理宗景定五年,曾两度惨毁兵燹之灾,至明永乐九年重建。作为汝城四大古书院之一,该书院曾为汝城培养出了大批饱学之士,明清时期,汝城二十余位进士,大多受教于白石书院,其中,朱海、朱英于明正统十年同中进士,齐名京师,时人誉为“双凤登枝”,书院曾一度鹊声四起。
汝城岩洞集奇险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旅资源,但养在深闺未人识,它的天生丽质,它的不群风采,正待慧眼将其推出汝城,从而走向世界!
责编:何明波
一审:李志
二审:郑玉波
三审:尹青山
来源:汝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勿忘!这些数字,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
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关于越南,一图了解→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总书记上海行|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
下载APP
分享到